顯示具有 rt nanokerne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t nanokerne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OSDC.TW 二三事

4/14-4/15兩天的OSDC.TW活動終於結束了。

OSDC.TW 2007 終於結束了,這幾天陸續看了魔法設計師BlueCatleothYuren和一些相關的部落格後,覺得自己也該寫篇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的活動心得。

今年是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活動,個人感覺是相當新鮮的回憶。 相較以往參加的活動,OSDC.TW所聚集的人氣相當旺。這次活動還吸引了許多國外知名的Developer遠道前來共襄勝舉。 演講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很棒。

這兩天聽到的講席有:

  • jserv - RT Nanokernel for Embedded Linux
  • Audrey Tang - Jifty
  • clkao - svk: version control without the headaches then pushmi
  • Shu-Chun Weng -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But the Cost of Nothing -- a Tutorial to Haskell
  • Marek Lindner - Wireless Meshing - the future of infrastructuring
  • Macpaul Lin - Porta2030
  • MGdesigner - 2D fonts generator
  • Lightening talk

一個議程約莫是80分鐘左右,所以講者所準備的題材大多是以介紹概念和展示為主。 最大的收獲無非就是能一睹傳說中的Developer的風采,甚至有機會能和長輩面對面聊天。

RT nanokernel這個場當然一定要先捧一下。每次聽jserv的演講都有幾個不錯的地方,除了都會有令人XD的笑話,另外就是一定會有Orz的Demo。 jserv戰鬥力真驚人,前一天還在CodeJam衝鋒陷陣,隔天還能馬上就準備好質量俱佳的報告。

生平第一次見到傳說中,被喻為「台灣電腦十大高手」的AudreyT,台風穩健,人看起來也非常有氣質。 整個Talk的內容非常流暢,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的解說如何用Jifty來作出doxory這樣的網站。 能用程式碼為主的內容作投影片,作簡短扼要的解說,還能保持內容的趣味,真的非常厲害。

第一次見到clkao是前一天在多鬆和參加CodeJam的人吃飯時看到的,他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親切許多。 在當天的議程,他即介紹他著手寫SVK的源點和過程,還有一些設計理念。 svk我用得不久,大約才一個月的光景,然而svk所帶來的便利,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clkao他可以為了寫一個程式,空出整整一年的時間去Cook它 (而且也只花一年),真是令人佩服不已。

Shu-Chun Weng的Talk是介紹Haskell,一個我完全沒有聽過的程式語言。 短時間內要接受新的語言概念,對我來說還是太難。 聽到一半我就聽不懂了,感覺這東西用來作計算的功能似乎不錯。

Marek Lindner和Macpaul Lin則是介紹行動Wireless的概念。也就是利用AP和AP互聯,以建立網路通訊。 Marek用簡單的觀念來介紹這個架構的原理,而這個領域其實很難,應用非常廣。我們國內前陣子TOSSUG社群發起像Porta2030這樣的Project來玩這些東西。 最有趣的是Marek所秀出的他們在柏林市Wireless AP之間連線圖,感覺真的非常棒。 而Macpaul就是接著介紹和展示一些Porta2030的一些成果,還帶了很炫的Porta2030的衣服,相當有趣。

MGdesigner的Talk是關於漢字顯示的最新技術,在此之前就聽過他的演講,印象相當深刻。用組字的方式來顯示漢字,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想過。然而這個想法一直沒辦法落實到整個資訊系統上。 今天這個成果被開發出來,而且能開放專利並用自由軟體的來發展。對整個文字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 連閩南語暨客家語輸入法的開發者Arne Goetje(高盛華) 也自百忙中抽空來聆聽,可見得其重要性。

Lightening Talk大概這次大會裡最活潑的節目了,自由報名,每個表演限時七分鐘。 每個上台的人得在這個時間內把要講的內容講完,否則就會被主持人殘酷的搶走麥克風了。很酷炫的東西像是可以計算筆電傾斜度來操縱玩具大炮,虛擬的Flicker框架。jserv用C/C++實做Ajax/embedded,還可以用gdb來debug,此外,還有高橋征義 (也就是高橋流簡報法的創始者) 本人的簡報,最後再加上MGdesigner的組字Demo。Lightening Talk不論是效果或是笑果都非常棒,真的是一個特別的節目。

第一天晚上後來有跟Ping他們去古亭那裡吃飯。去了好幾個人,像是jserv、chihchun、yurenju、fourdollars、Marek等等。可惜我掛心於第二天的Talk,沒能好好放鬆心情的跟大家一起聊天。 不過後來還是跟Marek的朋友聊起來了。他的朋友的英文不是很好,就用德文找我聊天。 結果就是不斷的查線上字典伸單字。不過有趣的事後來他Demo了很炫的3D桌面程式給我們看,才知道他們就是s3dDevelopers 。平常是很少有機會看到3D的程式師的,而且還是Developer。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真是相當驚奇。

第二天晚上則是跟一群講師還有工作人員吃個飯。大家都很high,因為這次活動辦得真的不錯。hcchien找的餐廳很不錯,吃飯前psilotum還是一直拿相機猛拍。不過我覺得晚餐吃得好快啊,原來後來我累得睡著了。

除了這些聽講的心得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和傳說中的Developer面對面聊天。這幾天我除了講師之外,還遇到jesse、yurenuc、Tsung、descent...等一些來自各方的愛好自由軟體朋友,聊聊最近在作什麼,交換心得。

今年活動辦得真的很好,希望OSDC.TW明年還能繼續再接再厲。

相關連結: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Open Kernel Labs公司成立,強化L4與虛擬技術應用

今天閱讀LinuxDevices.com時瞥見一則新聞「Startup touts virtualizing microkernel」,提及原本NICTA(澳洲的產學合作機構) 中專注於L4 microkernel為基礎的虛擬化 (virtualization) 技術的研究單位,正式成立公司 "Open Kernel Labs",看來即將在2008年為資訊產業帶來新的震撼。雖然L4 microkernel之父Jochen Liedtke已於2001年六月10日去世,但L4 microkernel設計與我們同在,並深深影響這個世紀的作業系統。

L4採用第二的micro-kernel設計,在kernel本身只提供十來個system call,相較於第一代的micro-kernel的Mach有一百多個而言,L4的設計相當精簡,有文獻指出,適當的規劃micro-kernel system call可提升系統效率,L4正是基於此一理念的實作。德國Dresden科技大學基於L4 microkernel提出L4Linux的設計,那是運作於L4 Micro-kernel的之上Linux server(修改過的Linux kernel,所以在該server上可運作一般的Linux應用程式),揭開L4在虛擬化技術的序幕,研發團隊率先將Linux Kernel 2.4移植到L4 Kernel Family (泛指 V.2、X.0 與 X.2 規格者),於是,原本的Linux程式可在不需修改的前提下,在L4 Micro-Kernel運作。幾乎在同一時間,德國Karlsruhe大學也成立L4Ka小組,與澳洲的New South Wales大學合作開發針對嵌入式系統的L4最佳化實做,後來也不約而同切入虛擬化技術的領域。

NICTA在澳洲扮演產學合作的角色,早在兩年前即與通訊大廠Qualcomm合作開發基於L4與虛擬化技術的3G手機設計在MSM6550晶片組的硬體上,提供虛擬化執行平台,允許Linux (在其上運作豐富的應用程式) 與BREW RTOS (進行資訊處理與操作3G Modem之用) 並行存在,這是個相當成功的展示。不僅如此,NICTA也跟澳洲當地的FancyPaints合作開發提供給Qualcomm 3G CDMA平台的絢麗手機人機介面。今日,這些成果將由專業商業公司進行維護與開創新價值,"Open Kernel Labs"也表示將繼續原本開放原始碼的實做(以BSD License釋出),相當值得關注。

在今年OSDC.tw研討會上,OrzLab揭露了RT nanokernel for Embedded Linux的設計,儘管途徑與L4 microkernel不同,但許多資源是可以共享的,同時我們也提出LOVER的口號,也就是 "Linux Optimized for Virtualization, Embedded, and Realtime" 這個概念的落實。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RT executive

作為RT nanokernel的應用呈現,最近花了一些時間發展相容於RTLinux-GPL的小型RTOS,目標是銜接眾多RTLinux的modules與RT applications,但不需要種種Linux沈重的包袱,僅實做最小的虛擬記憶體管理、RTLinux-GPL相容APIs、更精簡的TLB與記憶體快取機制,同時能充分控制硬體,至於原本Linux applications (non-RT tasks),則由RT nanokernel建立特定的domain以運行。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OSDC.tw 2007 is coming

OSDC.tw (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 in Taiwan) 2007 即將在四月份舉辦,Mat與我都準備提案,希望屆時可分享我們最近的成果。

Mat 的提案名稱為:"Unicode Console InputMethod Framework",以下是提案內容:

在console輸入中文真的非常麻煩,常常需要透過其他媒介才行。在觀察當時的console上輸入法相關的程式和實作方式後,發現兩個必須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 輸入法的支援幾乎都是寫死在程式裡
  • 大部分沒有接軌國際架構
這些問題使得重複的基礎建設一再消耗Programmer的力氣。於是UCIMF提出以Shared Lib的方式,並用Dynamic Loading的方法來克服這兩個難題。未來幾個期待努力的方向,包括:
  • 與SCIM接軌
  • 用VT100的Control Sequence顯示組字

也就是將這兩年來開發UCIMF的歷程予以公開,不同以昔日閉門造車的途徑,UCIMF成功銜接IIIMFOpenVanilla等輸入法架構,並且這個Unicode Console也支援PCF與TrueType字型描繪,提供Linux輕量卻完整的多國語文終端機解決方案。

而我的提案名稱為:"RT Nanokernel for Embedded Linux",以下為提案內容:
在台灣,開發一個新的作業系統並非不切實際的工作,相反地,在銜接Free / Open Source software運動巨變的同時,其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最佳化、通用性,與客製化。Nanokernel/Hybrid-kernel 的提出,就是針對應用需求,如行動裝置的進階能源管理機制等需大量軟硬體協同開發的技術項目,提供一種新途徑。

眾多Realtime Linux系統的提出,證明可在符合特定需求的Hard Realtime OS上面運作修改過的Linux Kernel,以兼具即時任務需求與既有 Linux 應用程式相容性。在資訊產業有句金言:「沒有完美的技術,只有合用的技術」,本議題以日漸成熟的nanokernel /para-virtualization等技術為基礎,提出輕量級且易於擴充的新設計,讓Embedded Linux發揮更大的威力。
Realtime技術已限不於自動控制,事實上,在移動裝置也能透過RT nanokernel技術,不必大幅改寫系統,卻可提昇特定需求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如進階能源管理或高效能I/O處理。這樣一來,眾多的Linux應用程式不僅能在更多的平台運作,更可因此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強調"Programming 2.0"概念的展現。

期待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