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orzla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orzla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從 OrzLab 移轉到 0xlab

2007年的愚人節,我們做了一個小實驗,藉由號召熱衷於電腦技術的朋友,透過OrzLab的成立,嘗試聚焦作些有趣的Hacking。儘管所有成員都是出於自願並得挪用下班與課後的有限空檔時間,但仍累積一些成果,並在這個過程中,無私地分享與交流,的確已達到當初的期望,並建立初步的人際互動。

不過礙於現實的考量,成員們要不從學校畢業,就是邁入新的工作里程碑,既然當初聚焦作些Hacking的目標已達成,接著就該讓台灣本土的軟體創作走入國際,嘗試與全球多元的環境互動。在寂靜了好長一段時間後,我們有機會從剛創立的 0xlab,得到新的希望,我們之中,開始有人能全職作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也有人試著與台灣的電子產業建立聯繫,並試著將這些聲音,以行動的方式,傳遞到更遠更廣的區域。回首來時路,只能用愛因斯坦的話語,來表達我們的初衷:「對一個人來說,所斯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獻身於一種美好事業」。

目前,0xlab不僅從過去開發的專案中累積經驗,也積極地透過自由軟體的力量,追尋更多元、益於嵌入式與移動裝置開發的協同創作模式,除了已釋出的原始程式碼之外,也可一併參照開發日誌Planet 0xlab。相當榮幸能跟這群熱血並才華洋溢的朋友共事,彼此也能融洽的合作,一同獻身於自由軟體與嵌入式系統開發的美好事業,但,這一切只是開端。

本文不是宣告OrzLab的終止,而是聲明正面的蛻變,在許多人不看好台灣軟體產業的同時,其實一小群執著的人們,不斷地爭取嶄新的舞台,以不同的視角觀望著資訊產業的巨變。因此,從OrzLab移轉到0xlab,不僅是從業餘走向專業的過程,更可以說從實驗到實際的體驗,希望舊雨新知能繼續指導,更感謝所有為OrzLab付出、參與討論與開發的朋友們。

關於0xlab的資訊與動態,可參考以下:

而原本OrzLab的資源仍會公開存取 (只要hosting沒出問題),但更新與軟硬體整合的部份,會全面移往0xlab,再次感謝!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OrzLab的吉祥物

OrzLab很多資源都仰賴於社群,不僅軟硬體建設,連同美工亦然。之前已有眾多「OrzLab的圖示」,作為應用程式的logo或開機的圖片使用,算是相當充分了,但缺少吉祥物。在「構想:Embedded Linux + Mozilla」一文提到與Mozilla Taiwan的朋友互動,會談當日,KKFox作者C.H.Weng的女友LitGrass就在聚會討論中,悄悄繪製出一系列可愛的造型,爾後lzy將手繪版本透過inkscape轉換為向量圖,現在我們的吉祥物大致如下圖:
維基百科的Orz條目給予許多精闢的說明,那麼,姑且稱這個由Grass貢獻的這個可愛的吉祥物為「囧囧」(讀音:「炯炯」)。雖然OrzLab是探討軟硬體整合與系統設計的實驗室,但真正的標的環境是生活化的種種資訊裝置,如PDA、手機、Home Gateway、... 等,上圖可看出"Orz"走出電腦,試圖朝向更多元的領域發展,很不錯 :-)

參考資訊:ckhung - 「向量繪圖軟體 inkscape 簡介

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

OrzLab的圖示

因為本實驗室陸續開發若干嵌入式系統軟體與韌體,諸如硬體模擬器與視覺化介面等,總需要一些logo、Linux/BSD boot screen,或者Application splash screen等,所以在「OrzLab正式公開」一文也特別提到歡迎對美工擅長的朋友貢獻。非常感謝Yuren Jupenk的學妹ramihaha、阿怪(aguai) 與其朋友,及ct等人貢獻了許多精美的圖示,整理如下:(某些圖示因尺寸考量,先行刪除,待日後wiki上線再補)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2007年四月上旬行程

應該採用社群行事曆的機制,不過先紀錄一下今年四月上旬的暫定行程:

OrzLab已正式公開,硬體設備可望陸續到位,現在就是展現我們「自由」與「創意」的時機 :-)

OrzLab正式公開

OrzLab是什麼?即便參考其全名"Open RazzmatazZ Laboratory"也很難令人聯想到這樣的實驗室到底是為了什麼目標成立。身處於台灣,每年都可看到為數可觀的電子產品出貨,這絕對是台灣的驕傲,同時在質與量都有傲人的表現,然而,當自己實地參與PDA、SmartPhone、數位電視、Wireless router,及儀控系統的設計後,才發現不少工程成本是耗費於那些重複的工作中,又因為缺乏產品特色,就陷入惡質的成本價格戰中,原本產品的特色與創意早已不知去處,更慘的是工程人員終日處理無趣的技術問題中度過,逐漸喪失熱情與創意,這絕對不是我們樂見的。

OrzLab作為一個非營利的組織,沒辦法改變上述的情況,但我們有能力可為硬體帶來新的生命,並且重現那份熱情與創意,其出發點就是善用自由軟體 (Free software / Open source software)。
於是乎,這個實驗室的基本想法是能讓更多創意透過自由軟體,落實於嵌入式裝置或者特定的硬體中,具體來說,就是避免重複的專案開發,並針對嵌入式系統或系統整合廠商需求,提出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建構一系列自由軟體為基礎的系統架構。

上述的文字乍看似乎很難抓到重點,但回頭過來思索:何以電子裝置生產如此蓬勃的地方,人們常苦於缺乏可用以驗證想法的裝置?原因很單純,不是沒有硬體,是缺乏開放的軟體與韌體。就如我們所知,軟體賦予硬體新的生命,倘若裝置中的軟體趨於封閉,這也意味著其生命週期有著天生的障礙,這也是我們往往得退而求其次,用相對高價、高功耗的個人電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我們的要求就是單純到「能否把MP3 Player軟體放到硬體裝置中,當作床頭音響使用?」技術上絕對可行,而且可能根本不需更動任何一行程式碼,這之中沒有什麼魔法,但我們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更別說只是滿足 "Orz" 這類無釐頭文化的呈現。

這是取名為"OrzLab"的主因:只要我們能讓裝置中的軟體獲得「解放」,轉化為自由軟體,再如何奇特無比、只能訴諸 "Orz" 形容的嘗試 (即OrzLab裡面的"
RazzmatazZ") 都是可行,是的,我們絕對可以做到,而且享有台灣低廉的硬體成本優勢,當然,要創造潛在的嶄新產品更是大有機會。

Linux/BSD以及大量的自由軟體廣泛被移植到不同的硬體架構,激發出我們的熱情與使命感,驅使這個「創作型」實驗室產生,其中「自由」與「創意」可說是最大的精髓。現有的專案計畫都是針對嵌入式系統的應用,伴隨著關鍵性的技術議題,我們可透過開放的網路資源與協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既有議題,提出可累積的自由軟體解決方案。

所以,換言之,OrzLab就是個創作平臺,允許任何創意化為具體的專案項目,最終可落實於硬體裝置中,目前OrzLab 成員來自台灣的自由軟體貢獻者,以 Linux/BSD 為主要的開發環境,對嵌入式系統開發、多國語文處理、Web 應用程式,或者是低階系統控制皆有一定的掌握度。 相當感謝FON TaiwanOpenMoko在本實驗室初期作了最具體的資助:提供可修改的硬體裝置,並具備開放規格,這意味著,我們立刻即可將「自由」與「創意」這兩大精神注入原本死板的硬體。想像一下,我們可把Ajax引擎移植到FON WiFi Access Point裡面,然後死板的設定介面就瞬間變成變化多端的Web Application,我們當然可直接連線到FON中寫blog或編修wiki,而且享受最直觀的介面,為什麼不作呢?

請查閱OrzLab開發者日誌,以取得最新開發動向:
http://orzlab.blogspot.com/

現階段的開發方向有:

  • Realtime Linux/BSD
  • Embedded i18n
  • Embedded Web/Ajax framework
  • System emulation & Optimization

基於既定的開發方向,OrzLab希望能取得硬體廠商的支持,提供硬體與技術支援,當然最終成果也會是以自由軟體的形式釋出。選擇在四月一日公開,一方面是基於對"Orz"的戲謔,另一方面來說,企盼在台灣透過自由軟體,為硬體帶來新的生命,如此的行為可能會被視為愚人之舉,所以就待時間來考驗我們。我們歡迎各方面的朋友加入,不見得要對技術領域有深入掌握者,事實上,對於美工 (logo / icon / splash screen)、文字素描、溝通協商 (OrzLab常有與硬體製造商洽談的機會) 有能力者,也相當歡迎。至於學生族群,如能與OrzLab合作,可說是兼具學習技術、培養技能,並學以致用的好機會。

聯絡資訊:

  • 協調人暨聯絡人:Jim Huang (黃敬群 / jserv),透過email取得聯繫:jserv.tw (at) gmail (dot) com
  • 討論群組:http://groups.google.com/group/orzlab
  • IRC線上討論:#orzlab (FreeNode.net),採用UTF-8編碼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OSDC.tw 2007 is coming

OSDC.tw (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 in Taiwan) 2007 即將在四月份舉辦,Mat與我都準備提案,希望屆時可分享我們最近的成果。

Mat 的提案名稱為:"Unicode Console InputMethod Framework",以下是提案內容:

在console輸入中文真的非常麻煩,常常需要透過其他媒介才行。在觀察當時的console上輸入法相關的程式和實作方式後,發現兩個必須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 輸入法的支援幾乎都是寫死在程式裡
  • 大部分沒有接軌國際架構
這些問題使得重複的基礎建設一再消耗Programmer的力氣。於是UCIMF提出以Shared Lib的方式,並用Dynamic Loading的方法來克服這兩個難題。未來幾個期待努力的方向,包括:
  • 與SCIM接軌
  • 用VT100的Control Sequence顯示組字

也就是將這兩年來開發UCIMF的歷程予以公開,不同以昔日閉門造車的途徑,UCIMF成功銜接IIIMFOpenVanilla等輸入法架構,並且這個Unicode Console也支援PCF與TrueType字型描繪,提供Linux輕量卻完整的多國語文終端機解決方案。

而我的提案名稱為:"RT Nanokernel for Embedded Linux",以下為提案內容:
在台灣,開發一個新的作業系統並非不切實際的工作,相反地,在銜接Free / Open Source software運動巨變的同時,其中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最佳化、通用性,與客製化。Nanokernel/Hybrid-kernel 的提出,就是針對應用需求,如行動裝置的進階能源管理機制等需大量軟硬體協同開發的技術項目,提供一種新途徑。

眾多Realtime Linux系統的提出,證明可在符合特定需求的Hard Realtime OS上面運作修改過的Linux Kernel,以兼具即時任務需求與既有 Linux 應用程式相容性。在資訊產業有句金言:「沒有完美的技術,只有合用的技術」,本議題以日漸成熟的nanokernel /para-virtualization等技術為基礎,提出輕量級且易於擴充的新設計,讓Embedded Linux發揮更大的威力。
Realtime技術已限不於自動控制,事實上,在移動裝置也能透過RT nanokernel技術,不必大幅改寫系統,卻可提昇特定需求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如進階能源管理或高效能I/O處理。這樣一來,眾多的Linux應用程式不僅能在更多的平台運作,更可因此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強調"Programming 2.0"概念的展現。

期待您的指教!